在江津朱沱鎮的江面有一道3公里長的石梁,像一條潛水的游龍,堆積在石梁上的泥沙呈現黃色,又恍如鱗甲,故名黃石龍(也名斗笠子灘)。傳說這條石龍原來是一條真龍,經常從水裡抬起頭,打爛行船,禍害百姓。後來多虧一個法術高強的和尚來到這裡,採來岸坡上的絲茅草當劍,腳踏筲箕做成的船,駛向江心,當石龍正抬頭伺機再次作害時,和尚揮劍斬下去……龍被制服了,從此行船安全。
  我打聽到這個法術高強的和尚法名廣惠,他哪有什麼法術,只是心存一片善心、苦心和真誠。明弘治年間(1488至1505年)的某一年,廣惠雲游到了江津,來到朱沱鎮的江邊,一天之內,他親眼看到幾艘木船在黃石龍灘被撞沉,心裡頓生慈悲,決心治理黃石龍灘,隨即向過往的客商化緣,籌集整治資金。但相信他的人很少,而且當地人還認為治灘是官府的職責,一個和尚能有多大本事,因此籌集得的資金非常有限。
  廣惠並沒有灰心,後來前往成都、松潘等地游說,籌集資金。經過一年的努力,終於籌集到三百餘金,返回朱沱鎮,實施他治理黃石龍灘的願望。當地人這才見識了廣惠的一片苦心和善心,也被他的真誠所感動,紛紛出力幫助治灘。經過70天的施工,鑿去了石梁下游容易撞船的石梁尾部,行船過此,安然無事。廣惠這才放心地離開,雲游他方。
  當地人為了紀念這位慈悲為懷的廣惠和尚,建了一個寺廟奉祀,並記入《江津縣誌》,以示後人。
  清代的江津,還有姓孫的兄弟倆,有著廣惠和尚一樣的善心,在江邊看到灘難慘景而決心治灘。清道光二十八年(1848年),江津鄉紳孫世芳、孫世瑞兄弟倆外出辦事,路過瀘州市江陽區彌陀鎮,因趕路有些累,便坐在江岸的一塊岩石上休息,閑看江上過往的行船。此段江心有一條千米長的石梁,橫阻江流,波濤洶涌,形成著名的急流險灘,名叫罐口灘,也稱神背嘴灘,是行船的大害。當地人認為江中有蛟龍作怪,稱石梁為九條龍。
  孫家兄弟坐在岩石上休息的短暫時間里,先後有7條順流而下的木船,行至罐口灘時,全部被浪打翻。孫家兄弟當即震驚了,沒料到這灘如此凶猛,決定捐資打鑿礙航的石梁。兄弟倆想到做到,捐資兩萬餘金,雇請幾百名民工,向瀘州府、合江縣衙立案治灘。施工期間,兄弟倆親自在工地監工,用了7年時間,鑿去灘中的豆腐石,灘勢大減,少有木船沉沒了。瀘州府、合江縣衙報請川南永寧道,獎予孫家兄弟倆“利濟群生”4個字,刻在江岸的石壁上,廣泛頌揚。  (原標題:僧人與鄉紳共治川江險灘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n45mnnz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